「鏡頭永不會瞄準的角落,也都是現實的一部分。」
山上的陳年垃圾量非常驚人,就連多日高山縱走路線,一樣難逃此劫。對於許多人來說,這可能是第一次受到垃圾的視覺震撼 (一條標準行程需要 5 - 6 天的登山路線耶!),但對於常上山的人來說,則是司空見慣。
有人願意上去高山地帶清理,只能給個 RESPECT。
我沒時間寫長文分析此事,但簡單來說,登山步道上的垃圾大抵有以下來源:
1. 施工包商
2. 商業隊伍
3. 社團隊伍
4. 自組隊伍
5. 協作產業
6. 山老鼠 (熱門路線上碰不到)
7. 獵人 (熱門路線上碰不到)
我曾在布新營地附近挖出一雙陳年長襪,看款式應該是早年登山前輩喜歡套在褲管外面的那一種,埋在那裏不知道多久了。最近一次走新康橫斷,桃源營地旁有垃圾瀑布、新仙山前營地有廚餘亂倒的痕跡,沿途步道旁出現的新舊小型垃圾不計其數。
仿照國外模式的話,照理說土地管理者有責任要處理 (帶著同情的眼神望向知情但不願面對的林務局跟國家公園 😅),但這些都需要錢 (很多錢),民間沒有直升機可用,雇用協作員上山清又十分昂貴,無可奈何。
而且指望政府來處理的話,還會有另一個爭議:一定會有民眾抗議,憑什麼要花納稅人的錢來替自私的登山客 (但往往分不清楚垃圾的來源其實很多樣) 收拾善後?
沒錯,最後就會導到一個結論:
使用者付費。
.
山林屬於全民,但使用權並非免費。處理使用者造成的問題,當從使用者身上拿錢。雖然對守規矩的人們不公平,但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方案。
當然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教育上,但那是要以十年為單位的大計,緩不濟急。體制方面的改革,也值得我們來關注。
最後不得不再叨念一下:盡快立法管理商業隊伍和協作產業。放眼國際上的管理體制,「商用」在環境保護上是要負起更多責任才對,希望這一塊能趕快步上正軌。